齊魯文化
山東民俗源遠流長,代代傳承。據史料記載、民間傳說和考古發掘可見,早在新石器時期,反映東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東地區大量存在,諸如飲食器物、衣著妝飾、生產工具、成年禮儀、婚姻形式、墓葬類型、圖騰崇拜、山川信仰等,都顯示出史前時期山東民俗的特色。商周時期,特別是齊魯封建之后,山東曾經出現過列國殊俗的局面,但隨著孔孟學說的形成,便逐步樹立起齊魯禮儀之邦的整體形象。從此,以“禮”為核心的山東民俗在整個封建社會都處于主導地位,“風近鄒魯”經常被各地取為評價民俗的準則,到今天對國內乃至世界仍然產生著影響。
歷史上的齊、魯民俗之別,對后來山東民俗的地區差異與復雜多樣有較為深刻的影響,這一史實有力地說明民俗的形成及流變是與一定時代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狀況密切相關的,而這與之相關的狀況又時常因地而異。姜尚治齊,采取的是“因其俗,簡其禮”的政策,因此齊俗繼承東夷文化傳統,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,其通商惠工、尊賢尚功等行事,更帶有商品經濟的色彩。魯俗則試圖用周禮來替代原有的文化傳統,其敦本抑末、崇禮重教,更帶有自然經濟的色彩。齊魯風俗雖有如上區別,但是,同源于東夷文化的傳統,又都以禮義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,齊地化禮成俗,無為而治,魯地以禮易俗,廣行教化,方法的不同,并不能改變基本內容的一致。這一時期興起的孔孟儒家學說,對山東地區包括民俗在內的傳承文化起了極大的規范作用??鬃铀^“齊一變至于魯,魯一變至于道”,就是對這一時期山東民俗文化殊途同歸的一個基本概括。
山東民俗,由于各種條件的影響,表現出自身的多樣性、地域性。山東腹地濟南、青州、泰安、兗州一帶,一向是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,自古四民有常業,六禮有常儀,歲時有常節,衣食住行有常制,其民俗傳承對周圍地區有典型意義,可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。這一地區的曲阜、鄒城為孔孟故里,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山,民俗特色尤為顯著??酌霞易辶曀撞粌H影響當地,而且遠及于國內外??赘募易逵H族俗制、祖神祭祀、婚禮喪禮、年節習俗、衣食住行是大家望族習俗的典型。泰山是歷代皇帝封禪之地,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,是研究民間信仰的一座活的標本庫,也是開發民俗旅游資源的一個熱點。
東部沿海地區,漁業習俗和外出經商的習俗最為突出。漁村以日照、榮成、蓬萊、長島等地最具典型性。蓬萊、龍口(黃縣)、萊州(掖縣)沿海地帶居民,沿襲“齊人好逐利”的傳統,外出經商的習俗歷代不衰。蓬、黃、掖的“買賣人”不僅在東北有很大影響,在京、津、滬等地也多見他們的足跡。
魯東南的沂蒙山區,古代文化發祥較早,既有山地特色,又較多地保留著傳統的民俗事象。而在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時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風佳俗,在新中國建立后又得到了進一步發揚光大。魯西南、魯西北地區為黃河沖積平原,民俗事象與古老的黃河緊密相連,獨具特色。其戲曲曲藝、音樂舞蹈、民間工藝(如剪紙、刺繡)等,都已走向全國、走向世界。
山東的城市民俗也能獨成系列,其中又有各種不同類型。濟南是一座千年古城,舊街巷、老字號、古風古俗遍地。它同時又是一座泉城與湖城,北國江南的風采為天下所獨有。青島是一座百年之間拔地而起的新興城市,現代城市的氣氛最為濃烈。煙臺城市的發展,以明代防御所城為起點,在近代逐漸將周圍村莊納入市區,最能顯現城鄉匯融、土洋并存的特色。一方土產與特別技藝,往往造成地方的特有風俗,因特產而形成特別風俗的。
元、明、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,如山東地段的德州、臨清、聊城(東昌)、濟寧等,受南北漕運影響,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。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,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,街面上開設的茶館,其鋪面格局,賣茶、飲茶大致相同。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,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,并且仍用“姑蘇老店”的招牌。